9月3日,中國網發表題為《康美來,讓小靈芝做大扶貧文章》的記者報道,繼續深入挖掘康美來集團通過科技創新、加大產業扶貧,立足大別山區14年,帶動當地近萬貧困戶種植靈芝,實現脫貧致富。
原文:
八月金寨,酷暑難耐。頂著烈日,安徽康美來集團董事長余春富來到金寨縣沙河鄉靈芝種植扶貧基地,這是康美來集團通過產學農合作,以科學思維和先進技術,采用現代農業合作模式,用十四年的時間打造起來的靈芝種植基地,徹底改變了大別山靈芝產業格局,從品種的繁育到創建屬于金寨大別山的自主保健品品牌,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帶動大別山區近萬貧困戶種植靈芝。從種植靈芝到加工銷售,產業鏈的產值、稅收全留在當地,實現年收入6億元。康美來集團的靈芝產業做大了扶貧文章,董事長余春富也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社會扶貧先進個人的光榮稱號。
一到靈芝種植基地,余春富便與李文海一起查看靈芝孢子粉彈射情況。李文海是金寨縣力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身后的這片200多畝的大棚里,種的就是被稱為中華九大仙草之一的靈芝。
掀開一處薄膜,看到大棚內棕褐色的孢子粉鋪了滿滿一地,余春富高興地對李文海說:“明年把種植基地再擴大500畝,你看怎么樣?”
金寨縣位于大別山深處,是全國知名的將軍縣,同時也是著名的“貧困縣”。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使其蘊藏著豐富的藥材資源。然而,珍貴的山地資源并沒有給當地村民帶來財富,金寨縣仍是國家級重點貧困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是綠水青山如何才能變為金山銀山呢?余春富和他的康美來集團基于現代農業生產理念,聯合科研院所運用先進技術,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訂單模式,主動和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用十四年的時間,徹底改變了大別山傳統的靈芝產業格局,帶動近萬農戶脫貧致富。
“過去村民種靈芝不能脫貧致富,主要原因是缺乏技術和資金,難以保證品質、形成規模,沒有龍頭企業和科技支撐。我們首先與李文海及安徽大學生命科學院靈芝研究專家沈業壽教授合作,從5畝地開始,逐步發展成種植合作社。”余春富說,集團要求合作社必須帶動有種植意向的貧困戶共同發展,無償為合作社以及農戶提供遮陽網、農膜、地膜、無紡布、菌種等種植設施和技術指導,解決農民缺錢問題,同時還與其簽訂合同,實行訂單價格收購,確保農戶增收。
“以前我們這里的農戶也種靈芝,但規模都不大,行情好時能掙點小錢,行情不穩時就虧本。如果找到一種有效的精準扶貧模式,山區脫貧也不難。直到康美來集團到來,這種情況才開始改變。”李文海說,“現在這些問題都解決了,農民靠靈芝腰包鼓起來了。”
脫貧攻堅戰正在全國貧困地區開展得如火如荼,一般說來,平原地區好脫貧,偏遠山區任務更加艱巨。對此,李文海的“自信”,是建立在自己與康美來集團合作種植靈芝,成功引領深山農民脫貧致富的堅實基礎上。
李文海掀開蓋在地膜上的無紡布,一個個小傘一樣的靈芝展現在記者眼前:紅褐色的菌柄泛著漆樣的光澤,菌蓋上那一圈嫩黃色的生長圈就像是自帶光圈,噴出的孢子粉又增添了一層土黃色。在大棚里一眼看不到頭的靈芝,像極了坑道里剛出土的兵馬俑,令人稱奇!
康美來公司的這種共建基地的訂單模式,不僅大大降低了農戶的生產成本和種植風險,讓農戶吃了一顆“定心丸”,而且激發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目前,在康美來的帶動下,金寨縣沙河鄉、吳家店鎮、長嶺鄉、燕子河鎮等10多個鄉鎮累計建立標準化靈芝種植基地7500多畝。如今,種植靈芝已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李文海介紹說:“就拿這個沙河鄉的扶貧基地來說吧,由政府利用產業扶貧資金啟動項目,總投資1300余萬元,進行平整土地、修路通渠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然后由力源合作社負責栽植靈芝,并提供技術指導;再由龍頭企業安徽省康美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優質優價回收進行銷售。目前基地帶動559戶貧困戶發展靈芝生產,能確保每戶每年純利潤在3000元以上。”
成書于一千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記載,“赤芝生霍山”。“霍山”即現在的大別山。由于極佳的自然環境,金寨縣自古就盛產靈芝,可這并沒有讓當地人擺脫貧窮。金寨縣科技局局長馬駿總結原因說:“一是種少了不賺錢,種多了怕有風險;二是生產技術落后,打農藥,無銷路;三是缺乏資金。”馬局長進一步說:“解決這些問題,要靠龍頭企業的帶動”。
馬局長表示:“這種‘政府+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精準扶貧模式,通過科技支撐,生產優質農產品,提升附加值,為大別山區脫貧攻堅提供了一個樣板”
在金寨縣桃嶺鄉龍潭村,記者見到了靈芝種植大戶陳家良。“我是2016年底實現脫貧的。”陳家良告訴記者,他家里有3個孩子,曾欠債16萬多元。2015年,余春富主動找到他,為他制定了靈芝種植脫貧計劃。“起初我試種了3畝,當年就實現收入五六萬元;后來就加大規模,現在一年收入有10多萬元。”陳家良說。
“現在一年固定四、五萬塊錢收入,家里也蓋了樓房,合作社可以給你保證,除去工資每年還有分紅。”沙河鄉農戶李書舉一見到記者就打開了話匣子。以前李書舉自己摸索著種植兩畝地靈芝,為提高產量打藥,施肥,靈芝品質低,賣不出好價格,正當他對種植靈芝失望之際,合作社為他打開了大門。2010年,李書舉加入力源合作社,從此再也不用操心種植管理和銷售問題。當年收入迅速翻了幾番,2017年更是近二十萬收入囊中。
“農光互補”:土地的二次利用
山里的土地本來就少,如何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直接影響到貧困山區脫貧攻堅的進程。
在駛向吳家店鎮飛機場村的盤山路上,山谷里一排排的光伏板整齊排列,蔚為壯觀。近前一看,卻發現下面別有洞天——光伏板下面竟然是種植靈芝等藥材的大棚!原來,這就是當地創新的“農光互補,土地二次利用”模式。
“靈芝喜陰,正好上面發電、下面搞種植,我們就把光伏板架高,使土地得到二次利用。”李文海說,這30畝的種植基地就地帶動了12戶貧困戶就業,戶均增收1萬多元。
試點成功后,這種模式又推廣開來。在附近的吳畈村,158畝的“農光互補”基地鋪設完成。年發電量5800千度,年收入580萬元,獲益貧困戶1934戶。靈芝每年預計收入475萬元,帶動周邊100戶務工,其中貧困戶26戶,人均年增收約8000元。
靈芝盆景與靈芝雞
靈芝從古至今都被中醫視為扶正固本之藥。從東漢末年的藥學奠基之作《神農本草經》到明代藥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記載了靈芝的藥理、藥效、形態、功能以及種類。
此外,靈芝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中還是如意的象征,玉如意就是靈芝的形狀。所以,靈芝也是吉祥、富貴、美好、長壽的象征,有“仙草”“瑞草”之稱。
在李文海的辦公室,記者看到有一盆靈芝盆景:一朵朵大小不一的靈芝泛著油漆光澤,被安放在被漆過的木枝上,擺出一棵迎客松的造型,再配上刻著“妙味入境”字樣的素色泥盆,典雅精妙而寓意吉祥。
“這樣的盆景很受歡迎,每盆要賣好幾百呢!”李文海介紹說,靈芝噴發的孢子粉營養價值最高,噴過粉再長出來的靈芝就可以做成工藝品,很受歡迎呢。
記者又被一個巨型靈芝吸引了,直徑足有一米多!李文海說,這么大的靈芝對生長條件極為苛刻,“可遇不可求”,自然也價值不菲。
“您聽說過土雞,聽說過‘靈芝雞’嗎?”在長嶺鄉百籮丘家庭農場,負責人黃亮得意地對記者說,“我們散養的土雞吃蟲吃草,喝的是山泉水,飼料也由專家配方,加入了康美來無償投入靈芝孢子粉的下腳料!所以一枚土雞蛋賣一塊五,比普通雞蛋貴了3倍多。”
去年,百蘿丘農場流轉了90畝山林,由康美來出資100萬元修建了600多平方米的雞舍,吸納貧困戶務工脫貧。靈芝產業鏈在這里又得到了延伸。
馬駿局長說,2017年金寨制定了“兩業”扶貧政策,相比“就業扶貧”(主要是外出打工),“產業扶貧”鼓勵農業經營主體參與扶貧,更具持續性。尤其是龍頭企業所經營的土地,生態得到了保護,產品質量得到了提高,產品銷售具有競爭優勢,產業鏈條越來越長,帶動了一大批貧困戶穩定脫貧。
靈芝種植基地的快速發展,還讓很多貧困戶增加了務工收入。“以前我在南京打工,除了吃喝住宿費用,每月也就剩下2000元左右,2013年索性回村,在基地當上生態種植隊長。”長嶺鄉洪畈村村民李炳祥告訴記者:“現在每月有5000多元收入,一年下來能掙六七萬元,關鍵是還能照顧父母。去年我們全家在霍山縣城買了房。”長嶺鄉黨委負責人告訴記者,像李炳祥一樣,長嶺鄉每個村至少有10戶村民在基地務工。
靈芝種植基地的擴大,一方面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企業原材料供給能力,使企業有了更大動力加快基地建設。據了解,去年底康美來集團帶動合作社配合當地政府在沙河鄉街道村和樓房村專門設立了沙河鄉靈芝扶貧基地,共流轉土地200多畝,年栽種靈芝160萬袋,帶動全鄉559戶貧困戶從事靈芝種植,預計今年能使200余戶農民脫貧。
“集團已做出決定,再投資5億元,成立安徽省云湶谷健康科技公司。”余春富說,“革命老區為共和國的江山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讓老區群眾富起來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把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企業家要走在時代的前列,發展生產帶動一批農戶精準脫貧。”
除了靈芝之外,康美來公司還與安徽農業大學專家合作,深度開發大別山其他綠色資源,發展生態農業,生產高山有機大米、林區有機土雞、有機中藥材等,讓綠色產業助力扶貧,讓大別山農民“腰包”鼓起來。(祝閱武宋平李慧芳)
中國網是國家權威媒體,是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